麻省理工学院(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,简称“麻省理工”(MIT),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,主校区依查尔斯河而建,是一所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,爱国者联盟附属成员 ,全球大学校长论坛成员 。
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于1861年,早期侧重应用科学及工程学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其倚靠美国国防科技的研发需要而迅速崛起。 在二战和冷战期间,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员对计算机、雷达以及惯性导航系统等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麻省理工学院素以顶尖的工程与技术而著名,拥有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实验室(MIT CSAIL)、林肯实验室(MIT Lincoln Lab)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(MIT Media Lab),其研究人员发明了万维网(www)、GNU系统、Emacs编辑器、RSA算法等等。 该校的计算机工程、电机工程等诸多工程学领域在2019-20年软科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世界前五,在2018-19年US News美国研究生院排名中位列工程学第一、计算机科学第一,与斯坦福大学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同被称为工程技术界的学术领袖。 截至2020年10月,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、教职工及研究人员中,共产生了97位诺贝尔奖得主(世界第五)、8位菲尔兹奖得主(世界第七)以及26位图灵奖得主(世界第二)。
麻省理工学院位列2021-22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第一 、U.S. 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二 、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四 、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五 。同时列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世界第二
麻省理工学院(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,MIT)是美国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,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(剑桥市属于波士顿都市区,波士顿都市区属于大波士顿地区) ,校园面积166英亩,查尔斯河(Charles River)将其与波士顿的后湾区(Back Bay)隔开。
麻省理工学院于1861年由著名自然科学家威廉·巴顿·罗杰斯创立,他希望能够创建一个自由的学院来迎合快速发展时期的美国。由于南北战争,直到1865年MIT才迎来了第一批学生,随后其在自然及工程领域迅速发展。在大萧条时期,MIT曾一度被认为会同哈佛大学合并,但在该校学生的抗议之下,被迫取消了这一计划。
在名称方面,麻省理工学院正确的翻译名称应为“马萨诸塞理工学院”,因麻省理工学院的译名起自清朝时期,后人沿用至今。在北美洲,Institute是指理工、工学、科技、技术或专科性的高等院校。
MIT(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的中文名称依其学校之院系学术规模和综合实力应该被译为“马萨诸塞理工大学”,但人们早已习惯以麻省理工(学院)称之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人会把麻省理工学院混为麻省大学。事实上,这是两所完全不同的大学。麻省大学即马萨诸塞大学(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,简称UMass),是马萨诸塞州的一所大型多校区公立大学。
就在有关草议获批两天后,美国内战的第一场战役就展开了。为时数年的战争使学校的教研工作延误。1865年,麻省理工正式在位于波士顿的校园内开班。这所新院校的使命符合《土地拨赠法案》的要求,故获赠地作进一步发展。1866年,由土地销售带来的利益使学校得以在后湾区发展。
“波士顿理工”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非正式别称。大学采用欧洲理工大学的模式办学,早期比较重视实验教学。虽一直受到财政问题困扰,但在弗朗西·斯亚玛撒·沃克的带领下,学校还是在19世纪最后的20年里不断成长,继而开办电子、化学、海洋及洁净工程学,并兴建了新的教学大楼,亦吸纳了更多学生。
大学课程渐趋职业导向,教学内容少了一些理论科学。可是,这所年轻的学府仍面临财政危机,并受到管理层的关注。在这“波士顿理工”的岁月里,学校的前教职员、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·艾略特曾六度建议将麻省理工并入当时哈佛学院的劳伦斯科学院。
位于狭窄的后湾区的麻省理工学院无法负担进一步的校园扩展费用,而学生的人数却不断上升,使之日趋拥挤。学校急需基金或捐款以维持正常运作。最终,校方在师生、校友的强烈反对下接受了与哈佛大学合并的邀请,惟1917年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以反大学垄断的理由禁止了此举,结束了这场“合并风波”。
1916年,麻省理工学院迁移至查尔斯河剑桥市的岸边,临近哈佛大学 ,沿岸伸延逾1英里(1.6千米),此为填海土地。这充满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“新理工”校园,由建筑师威廉·W·博斯沃思设计,受惠于一位匿名“好心人”的捐助,这位先生自1912年起便一直向校方提供资金。1920年1月,这位“好心人”的身份曝光——是来自纽约州罗切斯特市的工业家乔治·伊士曼。他发明了新的电影制作及编辑方法,并成立了伊士曼柯达公司。1912至1920年期间,伊士曼向麻省理工学院提供了两千万美金(现值两亿三千多万)的现钞及柯达的股票。
2018年10月,麻省理工学院将启用十亿美元建设新的人工智能学院——麻省理工施瓦茨曼计算机学院,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该校的所有研究领域。新学院将于2019年9月开学,教学地点被设在了一栋计划于2022年开放的新大楼内。麻省理工施瓦茨曼计算机学院是一个大学范围的实体,将与麻省理工学院现有的五所学院合作,创办25个“桥梁”学院作为2所大学的关键连接点。现阶段预计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(EECS),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(CSAIL),数据、系统与社会研究所(IDSS)以及the MIT Quest for Intelligence将全部成为该大学的一部分,其他单位也可能加入该大学。EECS(特别是该部门的电气工程部分)会继续与工程学院建立牢固的关系。将迅速建立一系列教师委员会,以确定EECS,工程学院和新计算机大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学位课程的范围。
在对未来社会、科学和大学自身研究的基础上,MIT制定了未来的发展战略:
1、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,给他们提供有刺激性的和有效的生活与学习环境。
2、致力于研究基础科学,但应在把研究、学习和行动整合成一体的新模式中处于领先地位。
3、致力于学术、探究和批判精神,并擅长把工业、政府和学术界联合起来,共同探索、解决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。
4、继续保证艺术、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强大计划。
5、致力于扩大技术上和管理上的能力,但要考虑到道德和伦理问题。
6、把服务于国家作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则,但要认识到这需要全球性的参与、合作与竞争。
7、开拓新的财政来源,增加公民、联邦政府和商业界对科学、技术、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理解与支持,吸引私人投资的增加。
贝聿铭(Ieoh Ming Pei,1917年4月26日-2019年5月16日),男,出生于广东广州,祖籍江苏苏州,是苏州望族之后,美籍华人建筑师,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,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,土木专家 。
贝聿铭于20世纪30年代赴美,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。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“贝聿铭年”,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、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、1989年日本帝赏奖、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,被誉为“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”。
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、文教建筑为主,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,善用钢材、混凝土、玻璃与石材,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、香港中国银行大厦、苏州博物馆新馆等。
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作品,善于使用钢材、混凝土、玻璃与石材,其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馆、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、苏州博物馆新馆等。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,贝聿铭一生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,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,不能哗众取宠,是千秋大业,要对社会和历史负责
巴兹·奥尔德林 (Buzz Aldrin,1930年1月20日- ),原名小埃德温·尤金·奥尔德林(Edwin Eugene Aldrin, Jr.),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格林瑞治,美国飞行员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,以在执行第一次载人登月任务阿波罗11号时成为第二名(在尼尔·阿姆斯特朗之后)踏上月球的人而闻名。
登月第一人尼尔·阿姆斯特朗因一句“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,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”的豪言壮语而家喻户晓。是啊,这不能不家喻户晓,登月,实现人类最原始的梦想,本身就是壮举,那登月之人理所当然就是这个壮举的完成者,其冒险精神和为科技献身的精神当然受人敬重了。可是,这还远远不够,他冒险,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人类进步。他的精神远远超越了国界、超越了科技、超越宇宙空间的一切思维,我们应该为他鞠躬。
可是,风雨却没把视角放在这个伟人身上,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登月故事的一个配角身上。这个配角鲜为人知,鲜人想知,人鲜想知,可是,风雨却把镜头拉向了灯火阑珊处,寻得那伊人阿姆斯特朗的助手奥尔德林。镜头下,人们的注意力全在阿姆斯特朗身上,有掌声,有高呼。可是有一个怪怪的记者,面带坏笑,走到奥尔德林身边,提出了一个很有讽刺意味的问题:“作为同行者,阿姆斯特朗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人,你是否感觉到有点遗憾?”可是,奥尔德林却极为风趣的说:“各位,千万别忘记了,回到地球时,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舱的!所以,我是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人。”
选WISER教育,让留学更简单
免费制定留学方案电话:+86 13671567708
微信:13671567708
邮箱:wiserinternational@wiseredu.co.uk
地址:10L, Greenland Zhichuang business center, 788 Jinke Road, high tech park, Pudong New Area, Shanghai, China (near Zhongke Road) /66 Oldham Rd , Manchester M4 5EE UK